高质量推进青岛新型城镇化智慧化绿色化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也是城市发展的“成长坐标”。近日出台的《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为青岛未来三年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圈定”了工作重点。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指出:为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未来3年作为“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集中突破期,高质量提升青岛城镇发展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水平,增强青岛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到年,全市城镇非户籍常住人口市民化质量将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开放型的城镇化空间形态进一步优化,人口经济承载能力、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智慧城镇化步伐加快、绿色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市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86%;共同富裕取得积极进展,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渠道进一步畅通。

一、提升非户籍常住人口市民化质量

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增强流动人口长期留居意愿,有效提升非户籍常住人口市民化质量。

探索公共服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机制。放宽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建立按常住地登记户口的管理制度,推动以居住证为载体为非户籍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将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保障范围,纳入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扩大普惠性养老、幼儿园和托育服务供给。

提高城市对非户籍人口的包容度。建设全龄友好城市,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事业,推进儿童友好型设施建设,实施青岛菁英工程、青年英才聚青行动,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共建共创共享“青春之岛”。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协同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扎实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建立常态化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建设人口基础信息系统,打通人口管理、就学升学、生育健康、婚姻家庭、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开展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提高人口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智慧城镇化全面赋能

坚持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贯穿城镇化全过程,积极构建创新生态链,通过智慧城镇化,初步建成数据开放共享、群众全面感知、活力充分迸发的智慧生态,融合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数字惠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力构建“地上地下全空间、人地房全要素、规划建设管理全链条”多维数据库,强化智慧城市基础支撑。

提高数字化治理和服务效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更多场景“一事全办”、“智能办”,打通智慧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培育数字经济新优势。发展智慧物流、数字化设计等数字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智慧旅游、数字创意等数字生活性服务业,打造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三、绿色城镇化加快突破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全面纳入城乡发展布局中,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绿色转型,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更加高效,使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推进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街角游园、口袋公园、郊野公园和山头公园建设和整治提升。实施森林提质增效工程、生态修复造林工程,以及河流两岸、水路和湖泊周边区域植树绿化工程。

不断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快既有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实现污水、海水、废热等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

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全面开展能效创新引领行动,建立重点行业和项目能效准入标准。完善能源、固体废弃物处置、污水垃圾处理、节水节能等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落实高耗能产业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

改善人居环境质量,采取强化重点区域、行业和时段污染防治,深化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加快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加强移动源污染管控、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和城市扬尘污染治理,提升道路保洁精细化水平等多种措施。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采用“+海绵”模式,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

四、均衡城镇化扎实推进

用心用力用情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劳有所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大幅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优化综合交通网络。推动干线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加强市域北部与环湾都市中心城区的便捷联系。

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乡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强镇筑基”行动计划,推进优质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学前教育镇域一体化提升工程,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

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构建农村地区30分钟重点疾病救治服务圈,建立市域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普及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

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持续扩大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范围,实现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落实城乡低保标准与消费支出挂钩的自然增长机制,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

五、双向城镇化步伐提速

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协同推进,全市城镇落户“零门槛”,人口自由流动、合理分布,要素双向流动、高效畅通,财政、金融、土地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

促进城乡人口有序迁徙。

持续扩大外来人口集聚规模,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集聚。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市场化配置试点,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拓展乡村振兴资金渠道。

健全“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工商资本投资激励机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入乡转化。

健全农业科技常下乡、常在乡服务长效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等科技转化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向乡村延伸,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健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服务体系。

完善城乡流通基础设施网络。

探索“互联网+菜篮子”新模式,建设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推进城乡高效配送。

六、更新城市系统,打造健康韧性城市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完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维护城市运行秩序,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推进城市更新。分类采取差异化更新策略,统筹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老旧小区和传统商圈改造、老工业厂房改造、传统商务楼宇改造。加强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完善总体、片区、单元(街坊)三级城市设计体系,推广社区规划师制度,提高社区微更新水平。

优化市政交通路网。推进城市主干道快速化改造,新增(改造)城市道路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公里以上。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以上。多渠道挖掘利用道路停车位、共享车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错时停车位等资源,新增公共停车位1万个。

打造健康韧性城市。完善重大疫情综合监测预警、响应、指挥和救治机制,实施市、区(市)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城市运行安全评估机制,开展城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隐患排查治理。完善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城市易涝积水区段实施智能监控、精准预警、快速排险。

七、大中小城市协调共发展

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发展核心功能,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型城镇空间形态,使青岛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具发展活力、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际湾区。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环湾都市区。

聚力培育东岸一城阳一黄岛主中心城市、胶州、即墨、胶南三个副中心城市、董家口港城、蓝谷海洋科学城两个都市区外围新城,引导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快集聚,提升城市发展核心功能。

强化环湾都市区对全市和胶东经济圈的核心帯动作用,构建沿海发展轴(青日临、青威)、青潍海陆发展轴、青烟城镇发展轴、青泰城镇发展轴、青东城镇发展轴等五条城镇发展轴,推动青潍、青日同城化,联动烟台、威海等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

培育平度莱西两大城镇化增长极。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平度、莱西加快崛起,强化城区综合服务能力,统筹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社区服务设施,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做优做强多个新市镇节点。

高起点建设泊里、李哥庄、姜山、南墅、南村、新河、明村、灵山、田横、铺集、大村、店埠等特色化发展的新市镇。

优化特色小(城)镇创新创业生态,完善公共性、平台性产业配套设施,培育成为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优质载体。

八、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深入挖掘青岛的特色文化资源,释放海洋文化活力,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兴时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提升城镇产业集聚功能。

建立健全由战略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园区社区化,加强居住、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配套,打造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功能区。

增强城镇就业创业服务能力。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容错免责机制,加强创业失败者生活保障和再创业政策支持。

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健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年底前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户籍限制。

建设多彩时尚的现代文化都市。

实施海洋文化形象提升工程,建设崂山名山文化展示区,滨海历史文化带和齐长城琅琊台文化带,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联合中遗,开展海洋主题文化创建活动。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加强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覆盖面和利用效率。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nanshizx.com/jnly/1823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