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印象老胶南的点滴故事

品味老胶南的点滴

——

随着经济浪潮的涌动,故乡胶南的城市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二十年前,东部新城还是一片荒芜,正在建设的一期房孤零零地崭露头角,尚不知晓未来的繁荣。滨海大道没有贯通,市民的海滨之行,需要经过一条颠簸的沙土小路。十五层的邮电大厦雄踞城中最高点。三十年前,胶南撤县改市的欢庆表演刚刚散场,两条河流围拢起数平方公里的城区,从东到西只需要步行十分钟,站在四层高的楼顶,便可以一览无余。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一代,故乡的记忆只能追溯到此,然而仅仅是这最近的二十年,胶南的面貌已经物转星移,沧海巨变。

我们怀着美好的希望憧憬未来,我们也抱着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在。对于过去,通常只是用做对现实的参照,如同一张发黄褪色的照片,匆忙的生活里我们很少翻看,然而每当记忆的触角在此流连,总会有一丝温良在心头绽放,渐渐幻化成眼前、喉头、指尖的涓涓力量,我们或者绘画,或者倾诉,或者笔耕,努力寻求一个情感的出口,用我们自己的理解,为这张老照片重新渲染。它启迪着我们,不要忘记艰苦岁月里的执着和努力,更不要忽略美好现实下的珍惜和追求。——

胶南老县城的历史并不长,年,北边的胶南县和南边的藏马县合并,形成现在的胶南格局。建国初年,百废待兴,胶南作为一个新兴的县城,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驻地,王戈庄乡的一条街道模样的区域,便成为县城发展的起点。

六十年代初期之后,那个时候的胶南县城,也就是王戈庄街规模很小,就是王戈庄的几个村,再加上东楼,这就是县城了。但是主要的是在王戈庄街,也就是现在珠山路的西半部,风河的北部,老一中的南部,所以说很小。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会从年龄稍大的本地人嘴里,听到“王戈庄街”这个称呼,或许是因为怀旧,也或许从年到八十年代之前,王戈庄街就一直作为胶南县城的主要区域,二者的相互指代已经深入人心。

当时胶南境内有几个大地方,王戈庄街算一个,还有南边的泊里,北边的王台,东边的灵山卫,这都是很大的地方,随便挑出一个来也不比王戈庄小。当时可能因为考虑到,初建胶南的时候,这边不是一个县,而是有两个县,南边的藏马县,北边的胶南县。至于说为什么把县城放在王戈庄街,可能主要是考虑到它的地理位置,比如说东西南北比较靠近中心吧。

最初的县城由几个村庄组成,村落间的羊肠小道便成为县城的主要干道。当时最宽敞最热闹的一条道路,因为路口的一座牌坊而得名,直到今天,这条所谓的“大街”依然存在。

牌坊街现在还有,有些机关当年就在里面,比如说法院了,检察院了,可以说是老胶南的坐标。尽管是一条比较大的街,但是也很窄,从地势上说起伏不平,从方向上来说弯弯曲曲。那时候王戈庄集就在牌坊街上,一赶集的时候,两边一摆摊、一买东西,中间就很窄了,再碰上一下雨,比较泥泞,过人就比较麻烦。但是因为当时比较小,觉得那条街也挺宽,实际上只有几米。

如果今天我们能再见这样一条狭窄的街道,中间行人熙攘,两边商贩林立,炸油条,打烧饼,煎豆腐,理发,说书,各式各样的叫卖声融合在一起,不知道是否会唤醒我们民俗里面,积淀千年的那种恣意流俗的乡土记忆。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流传百年,用在抽象和现实当中都合适。胶南县城,也就是“王戈庄街”最初的羊肠小道,经过十几年的碾磨,渐渐具备了正经道路的模样,再接受一次次的硬化、修整,城区的马路便贯通了。那时胶南人民对马路的称呼,繁琐当中透着亲切。

原来胶南的路,这条路那条路的,有路名是八十年代之后的事,一开始根本没有路名。珠山路我们都叫它车站那条路,东风路都叫它会堂那条路,人民路都叫招待所那条路,因为那边有个招待所,就是现在国旅那个位置。文化路都叫它银行那条路。

胶南县城的发展,是一个自西向东的过程。这一点,从一条条平行道路的依次贯通,便可以窥测。

当时的马路也好,街道也好,全是土的。胶南的第一条柏油路,那还是七十年代初的时候,珠山路,那是第一条。另外现在的人民路,硬化也比较早。当时的文化路是个半截路,不像现在这样从东到西一直是通的,为什么是半截路呢,文化路上东半部当时有银行、邮电,再往西就是一条河,平时可以走,但是一发水根本过不去。胶南的城区的扩大,是随着重心的东移,慢慢扩大的,比如说六十年代的时候,珠山路是条主路了,七十年代逐渐东移,硬化,有了东风路,再往那边新华路,再到琅琊台路。琅琊台路一开始叫青年路,后来改成琅琊台路。再后来小辛河盖上盖,继续往东发展,到了今天一直发展到海边。

现在胶南地区的道路发达,交通便捷,从城中心去往任何一个乡镇,沿着四通八达的公路,都可以在一小时内到达。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城区和乡镇之间的距离,被牵拉得很长很长。

八十年代之前,胶南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在乡镇之间,在乡镇和县城之间,许多外出办事的百姓都会骑在大金鹿上面,不知疲倦的蹬踏着。那时民众大都身材偏瘦,除了饮食条件艰苦,恐怕还有辛苦跋涉的原因。想要去往十分偏远的乡镇,甚至是胶南以外的县市,自行车就望尘莫及了。而到车站乘坐长途汽车,也远没有现在这样方便。

最开始的车站是在人民路那个地方,珠山路和人民路路口的东北,后来往北移了,现在的车站就是后来了。七十年代的车站人很多,机关干部想要出行也得去车站坐车,还得排队。那辆车几点发车,拿着车票就去了,还得买上车票。有时候车票还买不上。车辆要发车了,乘务员就拿着大喇叭喊,什么车什么车在那里排队,然后检票,一个一个检票,然后乘务员再领着你来到车旁边,再上车。乘务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态度都非常恶劣,不像现在服务质量这么好。

胶南是一个山水相映、人杰地灵的地方。山的元素有大珠小珠落玉盘,水的元素除了辽阔的大海,还有滋养沃土的一条条河流。河流的面貌,也随着城市的进步而发生巨大的变化。最长最宽水量最大的一条河,最能代表历史的变迁。

风河这条河,我认为应该是胶南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宝山,在宝山驻地和铁山驻地,当地人叫它东河,后来流经胶南的时候,城里人叫它南河。现在都叫它风河了,包括源头那个地方,也叫风河。南河当时不在现在这个位置,还要往北一些,就是在现在双珠公园那个位置。因为当时河床很宽,发大水的时候河面很宽,不发水的时候河面很窄。再就是这个方向,原来风河的走向是西北、东南方向,现在也有点,但是不像原来那么明显。当时也没有坝,就是一个自然的河床。在我的印象中,南河是非常美好的,它只要不发大水,就不可怕。河水很清,河水里面还有一些水草,很清的水一冲,水草在里面摇摇晃晃的,很美。另外呢,里面还有一些小鱼,穿梭着游得很欢快,我们就经常过去捉鱼。所以当时很好玩。风河当时还有一个景观就是洗衣服,胶南城的人洗衣服都喜欢去南河,也可能是节约家里的水吧。我们去捉鱼了,去玩了,就能看见河的两岸有好多妇女洗衣服,拿着一个棒子,在河岸棒棒棒地敲衣服,想起来也是很好的景观。

九十年代,风河经过大刀阔斧地整修,形成今天美观坚固的景象。夏天的晚上,河岸柏油路上众多散步的市民,闲庭信步,怡然自得,已经成为夏夜的一道风景。

除了沿岸的景致,横跨风河的一座座桥梁,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延伸琅琊台路的七孔桥,是风河桥中最为古老的一座——桥面很窄,翻修的痕迹也已经尘蒙,栏杆依然粗壮结实,但风雨侵袭的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已经在此横亘了许多年。

然而实际上,它也并不是风河的第一座桥。对于五六十年代的所谓“桥”,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

当时河上没有桥,一座桥也没有。从日照到胶州的那条最初的公路,从那个地方走,也穿过当时的珠山路,就是这条公路到了河那个地方,没有桥就修了一条滚水桥,又叫漫水桥。就是把河床地下,用石头硬化起来,硬化起来呢,行车就不至于陷到泥沙里面去。水从石面上流过,这种桥就叫滚水桥,又叫漫水桥。它如果不下雨的时候,车从上面走没有问题,因为河水不是很深,如果很深的话我们也下不去。但是不能下雨发水,一发水车就不能通行了。甚至有的时候水发得大了,就把滚水桥冲坏了。冲坏了,等水下去以后再修。我的记忆中,在六五年有了第一座南河桥了,那时候桥很小,也很窄,但在当时就很不得了了,桥通的时候还举行了盛大的剪彩仪式。

除了一条条清澈的河流,一个个美丽的塘湾也是水元素的组成部分。七十年代之前的胶南颇有一丝江南水乡的韵味,水草丛生的塘湾非常多,孩子们会根据每个塘湾的不同特色为它们命名,比如“蒲草湾”,“苇子湾”,“荷花湾”等等,都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

胶南县城的平面区域,不断向四面八方延展,与此同时,它的垂直高度也在不停攀升。从低矮平房到二层洋楼,再到三层、四层,整整攀爬了三十年,而从五层飞跃到三十层,则是在二十年内发生的。如今,市区内高层林立,为城市发展撑起了更为广阔的天空。

印象中,比较早的楼房有这么几个。医院的门诊楼,有两层的有三层的。再就是人民会堂。这就是六十年代的事情了。到了七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楼多一点了,当时称作胶南炮台的地方,也就是胶南一百,在珠山路和人民路交叉口的西南角。另外还有就是胶南宾馆,迎宾楼和贵宾楼的前面。现在还在。再就是服装厂,那个楼也比较早。至于说东楼这个村,为什么叫它东楼,肯定要有个楼吧,这个我不了解,可能在古代确实有个楼吧。

说到东楼村,就不能不提当时与之同名的一座小学。现在文化路上新世纪小学的位置,几十年来一直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往后追溯,新世纪小学,博文中学,师范学校,最开始的学堂,便是东楼小学。

印象里,胶南的小学原来有两个,一个是东楼小学,另一个是王戈庄小学。东楼小学演变成现在的实验小学。这两个小学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东楼小学当时是全省的重点小学,胶南的重点小学有两个,一个就是东楼小学,另一个是薛家庄的海燕小学。因为那个地方驻扎了解放军的一个师部,那个小学一般是军队子女和当地的小孩,去读。一般的来说,东楼小学就工干子弟小学,除此之外还有驻地的,东楼村的。王戈庄小学就是王戈庄几个村的孩子去上。

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张,小学的数量也从最初两个,增加到今天的几十个,学校的师资水平,硬件配置也都有质的提升。只是孩子们多了智力开发的机会,却少了一份天真妍志。

●●●

胶南的电影院出现一个十几年的断档,我们仿佛忘记了电影院存在的必要,直到零九年蓝海影城开业,影院才得以薪尽火传。而在胶南老县城里,由于娱乐方式的匮乏,电影院成为老百姓日常休闲的重要场所,一票难求的场面,在那时就开始上演。乡下没有电影院,只好在露天看。露天看碰到演电影就跟过节一样,下午天还不黑就搬着凳子去抢地方,有些电影重复演好多遍,但是每演一遍人还是很多。并且有的人看电影,正面抢不到好地方就到反面去看,你想想反面看是个什么效果?照样看。那时候胶南电影院就在工会西边,在电影院看五分钱一张票,再后来有了宽银幕了就涨到七分,再后来是一毛多。那时候看个电影不容易,弄不好就满了,你还得和售票员关系好,还能给你留几张。小的时候还会逃票,爬墙往里爬,弄不好就被售票员抓住,拎着耳朵就给拎出来。那时候爬墙是常事,经常把衣服扣子都划掉了。有些电影,在我们这一辈人心中是一种情结,那是永远也忘不了的。

珠山路总工会大门北侧,有一家与众不同的饭店,古朴的平房,古朴的门面,保持了几十年前的建筑风格,门边的两行字让人不禁浮想:“胶南老字号,饭菜十里香”。这家饭店的位置,就是胶南第一饭店的原址。第一饭店在五十年代就诞生了,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是百姓外出就餐的首选。后来陆续成立了第二、第三、第四饭店。改革开放以后,四家饭店相继让位于民营餐饮,今天我们看到的“胶南老字号”,只是在形式上的复制,在情感上的追忆。只有馒头、炒菜、面条,后来才后的水饺。再就还有小饼。就是让你吃饱就行了。那个面条是怎么回事呢,有个面条机,把面和吧和吧,放进斗里去,用手工摇出来,吃起来味道还不错。也可能当时的伙食的条件不好,尝起来比较好。我印象比较好吃的就是二饭店的面条,面条分好几类,有肉丝面、清汤面,还有打卤面。

生活恒久远,

故事永流传。

老胶南的回忆,裹挟一丝美好,夹带一份温良。或许对于每一名经历过变迁的居民而言,过往时代里的单纯和执着,直到今天还会感动心怀。或许在按部就班,平均分配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较为纯粹的关系,我们需要经过许多许多年才能重新找回。但是老照片再亲切,毕竟已被时光消磨,它代替不了社会进步留下的光辉印记,更代替不了我们对于新生活的憧憬。

一张发黄褪色的老照片,重温起来百味萌生,意蕴悠长。它的色泽会继续消退,它的内容也会不断充盈。今天五彩斑斓的现实场景,或许在明天,会成为我们端详回味的内容。胶南老县城的故事,

生活恒久远,故事永流传。

生活恒久远,

故事永流传。

老胶南的回忆,裹挟一丝美好,夹带一份温良。或许对于每一名经历过变迁的居民而言,过往时代里的单纯和执着,直到今天还会感动心怀。或许在按部就班,平均分配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较为纯粹的关系,我们需要经过许多许多年才能重新找回。但是老照片再亲切,毕竟已被时光消磨,它代替不了社会进步留下的光辉印记,更代替不了我们对于新生活的憧憬。

一张发黄褪色的老照片,重温起来百味萌生,意蕴悠长。它的色泽会继续消退,它的内容也会不断充盈。今天五彩斑斓的现实场景,或许在明天,会成为我们端详回味的内容。胶南老县城的故事,

生活恒久远,故事永流传。

生活恒久远,

故事永流传。

老胶南的回忆,裹挟一丝美好,夹带一份温良。或许对于每一名经历过变迁的居民而言,过往时代里的单纯和执着,直到今天还会感动心怀。或许在按部就班,平均分配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较为纯粹的关系,我们需要经过许多许多年才能重新找回。但是老照片再亲切,毕竟已被时光消磨,它代替不了社会进步留下的光辉印记,更代替不了我们对于新生活的憧憬。

一张发黄褪色的老照片,重温起来百味萌生,意蕴悠长。它的色泽会继续消退,它的内容也会不断充盈。今天五彩斑斓的现实场景,或许在明天,会成为我们端详回味的内容。胶南老县城的故事,

生活恒久远,故事永流传。

老胶南的回忆,裹挟一丝美好,夹带一份温良。或许对于每一名经历过变迁的居民而言,过往时代里的单纯和执着,直到今天还会感动心怀。或许在按部就班,平均分配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较为纯粹的关系,我们需要经过许多许多年才能重新找回。但是老照片再亲切,毕竟已被时光消磨,它代替不了社会进步留下的光辉印记,更代替不了我们对于新生活的憧憬。

一张发黄褪色的老照片,重温起来百味萌生,意蕴悠长。它的色泽会继续消退,它的内容也会不断充盈。今天五彩斑斓的现实场景,或许在明天,会成为我们端详回味的内容。胶南老县城的故事,

生活恒久远,故事永流传。

胖胖

赞赏

长按







































北京最正规治疗白癜风医院
中科公益抗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nanshizx.com/jnhj/126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